您好,歡迎來到甘肅農(nóng)民網(wǎng)!
新甘肅·甘肅農(nóng)民報記者 王甜 文/圖
8月29日,正值七夕佳節(jié)。在岐黃故里、周禮之鄉(xiāng)慶城縣舉辦的2025“我們的節(jié)日·七夕”省級主場活動中,15對新人以一場別開生面的集體婚禮,見證了彼此的愛情誓言:沒有鋪張的宴席,沒有復雜的流程,唯有熱氣騰騰的饸饹面端上一張張餐桌。
這場簡約而不失莊重、樸素而不失溫情的婚宴,正是對慶陽人那句古老俗語“人生不過三碗饸饹面”最生動的當代實踐。
出生滿月、婚嫁大喜、人生終別——這碗面,貫穿了慶陽人從生到死的全部人生儀軌。在這三個最關(guān)鍵時刻,都以一碗饸饹面待客,隴東人稱之為“喝湯”。
一碗面,一勺湯,承載的不僅是團圓與禮儀,更是隴東人民對生命的樸素理解與溫情守望。
如今,這一碗饸饹面,正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。面對當前婚宴中愈演愈烈的鋪張浪費之風,慶陽人發(fā)起了一場名為“一面之約”的文明行動,用傳承千年的地道風味,喚回節(jié)慶禮儀中最本真的情感與尊重。
要讀懂“一面之約”的深意,必先理解饸饹面中所蘊藏的文明密碼。它不僅是食物,更是一種禮序。
其歷史可追溯至上古,傳說廣成子在崆峒山以蕎麥饸饹招待黃帝,后經(jīng)岐伯藥食同源之方改良,成為一道蘊藏養(yǎng)生智慧的在地美食。
2024年,慶陽饸饹面制作技藝入選甘肅省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其名稱從元代“河漏”演化至今,如同一部寫在餐具上的活態(tài)史書。清《慶陽府志》載“以蕎面作冷淘,謂之河漏”,康熙亦有詩“碾罷新蕎作冷淘,銀床玉漏響蕭騷”,足見其在隴東農(nóng)耕文明中的特殊地位。
饸饹面的獨特風味,離不開其專屬工具——饸饹床子。這臺看似簡單的木質(zhì)器具,卻充滿了中國式的智慧與匠心。它通體采用榫卯結(jié)構(gòu),不用一釘一鐵,利用杠桿原理,將面團從底部的孔眼中擠壓成條,直接入鍋。
此工具最早可見于宋元時期的陶制殘片,其形制跨越千年,基本未變,因此饸饹面在民間還有一個樸實的名字:“床子面”。老匠人口傳心授:“三寸榫頭五寸卯,饸饹床子百年牢”,說的不只是技藝,更是一種可信、可守、可傳承的匠心承諾。
當婚宴攀比之風漸起,“剩宴”成為令人痛心的新“風氣”,慶陽人從自己最深厚的文化傳統(tǒng)中找到了回應之道——“一面之約”,正是他們對時代的回答。
該行動倡導以一碗用料扎實、湯鮮味美的慶陽饸饹面,替代動輒數(shù)十道的奢華宴席。它推行“紅白喜事一碗面”“辦節(jié)辦會一碗面”,這并非降低標準,而是回歸本質(zhì)。其核心理念是“簡約而不簡單”——形式可以做減法,但文化與情意必須做加法。
“一面”,是“見面”,是“一面之緣”,象征新人與來賓初次相見的美好,形式簡而精、氛圍暖而重;
“一約”,是“約定”,是“百年之契”,既指婚姻的盟誓,也意味著對傳統(tǒng)風味、食材本真與服務品質(zhì)的堅守。
小小一碗饸饹面,將慶陽人“五谷為養(yǎng)”的理念融入日常,更承載著倡導新風尚的文化使命,其內(nèi)涵遠比一桌浮華宴席更加深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