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開武

2025年7月18日,我和妻子乘車前往嘉峪關探親,途經蘭州,趁著中轉換乘的間隙,我倆游覽了著名的蘭州黃河風景線。

蘭州,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。近年來,蘭州市委、市政府打造了40里黃河風情線,西起西固區(qū)西柳溝,東至城關區(qū)桑園峽,沿黃河兩岸,開通了東西50多公里的濱河路,以蘭州黃河鐵橋為中軸,以黃河市區(qū)段兩岸風光為依托,依山就勢,構建了黃河景觀體系,像一串璀璨奪目的珍珠,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,成為了廣大市民和中外游客休閑娛樂的首選之地,被稱為“蘭州外灘”。

我倆先乘車來到了中山橋附近,遠遠向北望去,雄偉的蘭州黃河鐵橋像一條巨龍橫跨在黃河上,如同鋼鐵的臂膀強有力地縛住了奔騰的巨龍。百年的它佇立于此,看流水東逝,看人間滄桑。

我倆步行來到橋頭,站在橋頭一側,我不由想起了自己第一次踏上黃河鐵橋的情景。記得那是1982年10月至1983年3月,我在蘭州市南昌路甘肅省委機關大院,參加為期半年的甘肅省委辦公廳舉辦的第六期機要干部培訓班學習,這是我第一次來蘭州。1982年10月的一個星期天上午,我預約了金昌市一同前來參加培訓的另外兩名同學,三個人從省委機關大門口乘公交車到中山橋站,第一次踏上了蘭州黃河鐵橋。如今,40多年過去了,當年參觀時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,鐵橋屹立,黃河奔騰東流,景色宏偉壯觀,令人贊嘆不已。

我倆緩緩地行進在蘭州黃河鐵橋上,黃河兩岸的風景讓人目不暇接,看也不夠。穿過鐵橋,在白塔山碼頭售票處購買了船票,經安檢后乘坐上了游輪。我們一邊欣賞著黃河風景,一邊拍照留念。只見河面上來來往往的快艇如梭,留下了一條條急速散開的浪花,像刀鋒劃破黃色的綢緞,凌厲而迅速。不遠處,在那渾黃的河面上又出現了幾只羊皮筏子,它們漂浮在波濤之上,隨波起伏。

游輪在緩緩行駛中,我舉目向北望去,白塔山公園盡收眼里。它位于蘭州市北濱河路,因山頂有一座白塔寺而得名。白塔與黃河上的鐵橋構成雄渾壯麗的畫面,成為了蘭州市的象征之一。遠遠地望去白塔山體,植被豐富,郁郁蔥蔥,美景如畫。使我回想起1982年10月,我和同學,第一次登上白塔山制高點,站在山頂,俯瞰蘭州,城市如畫,河流如歌。

不知不覺中,游輪來到了黃河母親碼頭,游輪靠岸,又有許多游客登上了游輪。黃河母親雕像,位于蘭州市黃河南岸的濱河路中段、小西湖公園北側。雕像長6米,寬2.2米,高2.6米,總重40余噸,由“母親”和“嬰兒”組成構圖,分別象征著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、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快樂幸福、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。

游輪停了幾分鐘后,離開了黃河母親碼頭,繼續(xù)緩緩向前行駛,只見黃河南北兩岸,一座座高樓聳立,一排排楊柳依依,美麗的蘭州已形成了“蘭州藍”“滿眼綠”的宜居宜游環(huán)境。望著那奔騰不息的河水,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震撼。黃河,這條承載著中華民族文明的“母親河”,既有溫柔的一面,也有狂暴的一面。以她那磅礴的氣勢,向世人訴說著千年的滄桑與輝煌……

夕陽西下,黃河的水面泛起金色的波光,我倆從游輪上走下。余興未盡,又步行來到了黃河岸邊,望著這條向東奔騰不息的河流,心中充滿了敬意與感慨。如今的蘭州“河暢,景美;岸綠、水清;天藍、地凈”,勤勞的蘭州人民與黃河相伴相生,依水而居,共享黃河帶來的生態(tài)福祉。美麗的蘭州給我倆留下了難忘的印象。

責任編輯:王麗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