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甘肅·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魏姣
定西市隴西縣殯儀館的餐廳內,沒有推杯換盞的喧鬧,也沒有杯盤狼藉的浪費。幾排圓桌前,前來吊唁的人們安靜地吃著手中一碗熱氣騰騰的燴菜。“一碗燴菜辦喪事,負擔輕了,浪費少了,攀比的心思也淡了。”辦事群眾邢定平樸實的話語,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,“給老人生前多添一件新衣、多做一頓熱飯,比身后大操大辦要實在得多。”
這碗樸素的燴菜,正是定西市撬動陳規(guī)舊習的有力支點。近年來,定西市民政局聚焦群眾關切,以“一碗燴菜辦喪事”作為移風易俗的突破口,在市級層面建立聯席會議機制,織密市、縣、鎮(zhèn)、村四級責任網,精準出臺黨員干部婚喪嫁娶指導標準和操作規(guī)范;在鄉(xiāng)鎮(zhèn)層面,對1431名紅白喜事“從業(yè)者”建立臺賬備案管理,推動全市1987個村(社區(qū))修訂村規(guī)民約,將“一碗燴菜”等倡導性標準融入其中;在村級層面,8556名在村民中有影響力、受信任的“話事人”被悉數納入“紅白理事會”,成為推動新風的堅實力量。
這股新風如何吹進千家萬戶?“紅白理事會”成了連接政策與鄉(xiāng)情的關鍵橋梁。在岷縣清水鎮(zhèn)臘梅村,村黨支部書記白亞斌與理事會的成員們坐在一起商量辦事的流程?!拔覀儼汛謇镎f話有分量、大家信服的人都組織起來,”白亞斌介紹,“現在誰家辦紅白事,都得先來理事會報備,由我們全程幫忙操辦?!碑敗凹t白事簡辦”“一碗燴菜”從倡議變成現實,效果立竿見影。“開支省了,兄弟間為分攤費用鬧矛盾的也少了!”白亞斌語氣欣慰,“現在鄉(xiāng)親們有事都主動來找我們商量,風氣真的變了?!?/p>
在漳縣馬泉鄉(xiāng)洛家溝村,政策宣講成了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關鍵一招。漳縣民政局工作人員朱靜正用親切的鄉(xiāng)音,和村民們圍坐“拉家常”,講述“厚養(yǎng)薄葬”的新故事。“我們特別注重抓住‘關鍵少數’,”朱靜解釋,“就是邀請在鄉(xiāng)俗里說話有分量的人加入宣講隊伍,用鄉(xiāng)親們聽得懂、信得過的語言,去講厚養(yǎng)薄葬、文明治喪、生態(tài)安葬的道理?!边@種將政策融入鄉(xiāng)音的柔性引導,如同春風化雨,讓文明的種子在鄉(xiāng)土中生根發(fā)芽。
潛移默化間,新風已悄然成為村民的自覺選擇。在安定區(qū)內官營鎮(zhèn)錦屏村,76歲的“紅白理事會”老會長楊寬感觸頗深:“簡辦不等于不好!”作為這場改變的見證者,楊寬補充道:“過去大操大辦勞民傷財,毫無意義。如今老鄉(xiāng)們都轉過彎來了,生前孝順老人、小兩口好好過日子才是根本!移風易俗其實是為大家好!”
數據顯示,2024年,定西全市操辦喪事1.3萬余場,“一碗燴菜”模式占比高達94%,移風易俗已從倡導內化轉變?yōu)榇迕竦淖杂X選擇。
“正是這‘一碗燴菜’的小切口,精準回應了群眾期盼減輕負擔、回歸孝道本真的深切訴求,”定西市民政局黨組成員、副局長盧博林說,“我們通過四級責任網壓實擔子,用村規(guī)民約劃出紅線,更依靠‘紅白理事會’和鄉(xiāng)土‘關鍵人’這支關鍵力量,將政策轉化為接地氣的‘鄉(xiāng)土理兒’,切實推動文明新風在定西落地生根、浸潤民心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