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甘肅·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王明星
春分已過,走進臨洮縣衙下集鎮(zhèn)紫松村玉米單產提升基地,農機轟鳴、人影忙碌,北斗導航覆膜機劃出筆直的軌跡,水肥一體化滴灌管帶如血脈般在地膜下延伸……這片1500畝的耕地,正通過“良田良種良機良法”的集成推廣,探索糧食穩(wěn)產增產保障糧食安全的新路徑,以微觀實踐落實“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”大戰(zhàn)略。
在傳統農業(yè)向現代農業(yè)轉型的過程中,土地碎片化始終是制約規(guī)?;a的難題。站在自家剛完成平整的田塊旁,紫松村村民張瑞榮算起了“新賬”。
“過去地塊零碎,澆水施肥費時費力?,F在統一流轉平整,每畝補貼150元,還教新技術。今年我種了2.13畝,按專家說的密度種植能多收800斤!”張瑞榮說。
這個玉米單產提升基地的建設,是土地“破界連片”的變革成果。衙下集鎮(zhèn)黨委副書記、鎮(zhèn)長杜文博說:“基地開建以來,鎮(zhèn)里成立了工作專班,由農投公司牽頭流轉土地,整合零散耕地320畝,配套‘五個保障到位’和‘六個統一目標’,形成了‘政府主導+企業(yè)運營+農戶參與’的集約化種植模式,通過差異化補貼調動積極性,已有180戶加入,春耕進度比往年快了三成,這種創(chuàng)新機制,為破解‘誰來種地’難題提供了基層方案。”
土地整合釋放了規(guī)模效益,科技創(chuàng)新則為單產提升注入核心動力。田壟間,衙下集鎮(zhèn)高級農藝師王富平正在指導農戶調試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,遠處,裝有北斗導航的播種機勻速行進。“我們主推強盛370、金輝668等高產品種,配合全膜寬窄行種植,北斗導航的播種機可將株距誤差控制在2厘米內,密度從每畝4500株增至5500株。膜下滴灌精準調控水肥,配合‘一噴多促’綠色防控,預計節(jié)水50%、節(jié)肥20%?!蓖醺黄秸f。“基地還設置了不同密度對比試驗田,通過數據對比,明年將篩選出最適應當地的種植方案?!?/p>
墑情數據實時傳,什么時候澆水、用多少水,智能給水、墑情檢測設備全知道?!霸瓉泶笏嗝慨€要500方,現在滴灌只用250方,水費省一半,這種變革源于基地推行的農業(yè)用水綜合改革。通過安裝智能給水系統、推行計量收費,配合水肥一體化技術,既破解了水資源短缺難題,又實現畝均成本下降30%。這套模式成熟后,將為全縣農業(yè)用水指標管控提供可借鑒的經驗?!倍盼牟┱f。
從“靠天吃飯”到“知天而作”,臨洮縣衙下集鎮(zhèn)上演的這場“科技+產業(yè)”的變革正在以試驗和示范重塑著豐收圖景。